《智利之战》:影像论述历史|共阅计划第六期
第三期共阅计划 |《天坑人家》
《残缺影像》:关于死亡和绝望的历史碎片 | 共阅计划第四期
《港町》:观察电影的延续|共阅计划第五期
导演: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制片国家/地区:委内瑞拉 / 法国 / 古巴
上映日期:片长:97分钟/88分钟/80分钟
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方发生政变,将当时民选左派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炸死在总统府中。反对派派遣飞机飞过首都总统府,扔下数枚炸弹。28年后,美国911事件才让大家重新想起发生在智利的政变。
萨尔瓦多·阿连德
导演古斯曼早在政变前,就意识到智利社会正处于左派政府当权的高潮,各种社会现象和矛盾促使他开始召集几个朋友,在1979年3月开始一点点记录下了让他深陷逃亡命运和饱受赞誉的《智利之战》三部曲——《中产阶级的起义》(1975),《政变》(1976)和《人民的力量》(1979)——的素材。
历时三年的左派领导被军方终结,智利进入独裁时代。《智利之战》三部曲是这段军方政变最直接的影像资料,更是导演古斯曼后来流亡国外重构影像历史的记忆幽魂。政变后,在瑞典外交官的帮助下,古斯曼成功将胶卷运送出智利后,开始多年的剪辑,承受名声和挣扎。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从标题可以看出,古斯曼并不执着于历史的时间脉络和旁观讲述。相反,影片从拍摄到剪辑都无不凸显古斯曼当下对即将成为历史的事件的论述。由于胶卷缺乏,他必须谨慎拍摄,对每个事件都要有先后取舍之分。而剪辑脉络,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讲,《中产阶级的起义》是在讲右派,《政变》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包括左派和右派,《人民的力量》是在讲人民。这些是同时发生的事情。简而言之,1973年3月后的故事被拆分成右派的抵抗和左派的坚守两部分,这都指向最终发生在9月份的军事政变。
因此,我们希望仔细思考古斯曼以影像书写历史的方式,拷问的不仅仅是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有纪录片能像历史写作一样的逻辑和潜藏的感性力量。
在镜头中,来自国会,街头,游行,罢工会议,和电视台的影像,无论采取采访还是观察,古斯曼给予后人透过影像呈现历史记忆的机会,同时他也久久挣扎于回忆的创作中。
//
征集观众:2.23(星期天)截止
观影讨论:3.7或3.8(具体时间待定)